【历史上的今天】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本文编辑:琴韵  来源:华人世界网  发布时间:2022-05-19 09:19:07
梅贻琦1962年5月19日,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梅贻琦病逝于台北。

梅贻琦

1962年5月19日,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梅贻琦病逝于台北。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1931年—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暂时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校务。

与同事合影

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1939年,梅贻琦全家在昆明

梅贻琦晚年居住在美国和台湾,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1961年2月奉准辞教育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1962年2月当选中研院院士。1962年5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其夫人韩咏华,应周总理之邀,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於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为世人推崇。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被誉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梅贻琦去世后,葬于台湾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2022年5月19日,是两岸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逝世60周年纪念日。台湾清华大学为纪念梅贻琦校长逝世60周年,由通识教育中心策划一系列以“梅校长与清华故事”为题之讲座活动,缅怀梅贻琦校长对清华的贡献。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全部评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华人世界网立场。

0条评论
发布评论
文章编辑

关注全球华人,

最新快讯

华人世界网2025年9月28日消息,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中华海外联谊会27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侨界代表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9月2日下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乘坐专列抵达北京,开启了他执政以来首次以多边外交形式亮相的国际活动。

8月27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十四次暨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美国华尔街卫视华盛顿、纽约2025年8月18日消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到访白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一次气氛融洽的会谈。

美国华尔街卫视首尔、纽约8月12日消息,深夜,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签发逮捕令,将前总统尹锡悦夫人、前第一夫人金建希羁押。

美国华尔街卫视华盛顿、北京、 纽约消息,在原定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期限前夕,美中双方宣布将暂停对等加征关税的措施再延长90天至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