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北京京杏堂成功举办首届《民间民医民族兴》主题活动
历史是民族记载的印记,文化是民族魂,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既呵护着民族的根,也护佑着民族的魂,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每个国人的责任。
2023年3月27日,为“挖掘民间中医药,传承优秀国粹,复兴民族医药”,由北京京杏堂共享医疗中心发起,联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多家机构举办了首届“民间名医民族兴”主题活动。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名誉会长葛忠兴图
活动负责人赵春枝老师介绍了活动背景和活动方案,应邀到会的30多位民间中医专家介绍了各自擅长的中医药治疗特点,分享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心得。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葛忠兴会长对此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希望以此为契机把深度挖掘民间中医药瑰宝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按照活动方案要求持续进行下去。二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组织学术交流,形成更大影响力,促进民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参会的还有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段西普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李国庆院长;广电总局社会组织联合会魏业红副秘书长;北京华大研修学院李世法顾问;互联网中医推广负责人曾永华、梁建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非药物疗法湖北省基地主任范智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名医专家安辉、林仁桐、胡德法、黄占松、骆中贤、姜存荣、景永昌、方静、吴芳、陈贵、张翔、王建伟、冯永英等多人参会。
项目发起人赵春枝与京杏堂负责人佟建国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层大厦,始于根基。我们将在党的20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指引下,开启新征程、开放新思想、创新新模式、积极践行中医药事业大发展,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贡献民间中医人的力量!
参加此次活动的部分专家合影留念图
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术流派和各学派的名著,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医就出现药酒及汤液。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治疗。砭、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整理各家名医学说,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养生等作出了大量的全面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之后成书《难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麻醉剂,用于外科手术。
来自于全国各地专家相聚一堂图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脉诊》。隋唐时期,唐政府组织苏敬等集体编著《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南宋时期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已被后人屠呦呦教授推广到全世界为人类服务!为中国人争光!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