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02年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
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
1902年2月22日,在古巴的美军黄热病研究委员会的沃尔特·里德上校和詹姆斯·卡罗尔医生发表了一篇科学报告,报告说黄热病这种可怕的热带流行病是一种蚊子传播的。更重要的是,在该委员会的倡导下,哈瓦那市制定了彻底消灭蚊子的方案,以帮助这个人口稠密地区根除黄热病。古巴医生卡洛斯-J-芬莱曾对黄热病研究委员会主席里德说过,他认为黄热病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后来该委员会验证了这一假设。然而在这项工作中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拉齐尔医生被一只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不幸以身殉职。
黄热病(yellow fever),是黄热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伊蚊传播,重型患者有发热、黄疸和蛋白尿等。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的报告。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症状体征】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1.感染期 急起高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及全身痛,明显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患者烦躁不安,结膜充血,面、颈潮红。心率与发热平行,以后转为相对心搏徐缓。本期持续约3天,此时病毒在血中达高滴度,成为蚊虫感染的来源。期末可有轻度黄疸、蛋白尿。
2.缓解期 发热部分或完全消退,症状缓解,持续数小时至24h。
3.中毒期 发热与症状复现,且更加重。此期毒血症消退,出现肝、肾、心血管功能损害以及出血症状。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蛋白尿、少尿与氮质血症的程度和病情成正比。本期突出症状为严重的出血如齿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胃肠道、尿道和子宫出血等。心脏常扩大,心搏徐缓,心音变弱,血压降低。常伴有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出现谵妄、昏迷、尿闭、顽固性呃逆、大量呕血、休克等。本期持续3~4天或2周。常在第7~10天发生死亡。
4.恢复期 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和蛋白尿逐渐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或更久。此期仍需密切观察心脏情况,个别病例可因心律不齐或心功能衰竭死亡。存活病例一般无后遗症。
用药治疗:至今尚无特效疗法。
1.一般治疗 为防止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包括轻型患者均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有顽固性呕吐时禁食、予静脉内补液并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予乙醇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量解热镇痛剂,忌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等以防引起出血。频繁呕吐可口服或肌注甲氧氯普胺5~10mg。有严重出血征象时应迅速补充鲜血或血浆及凝血因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心、肾受累者,及时作相应处理。
【预防护理】
1.管理传染源 患者宜就地治疗,予以防蚊隔离。加强国境检疫,要求来自疫区的旅行者必需持有效的预防接种证书。
2.切断传播途径 本病流行的规模取决于适于媒介蚊虫密度增加的条件,防蚊、灭蚊是重要措施之一。
3.保护易感者 预防接种是防止暴发流行和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长期使用的历史证明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7D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剂量0.5~1.0ml皮下注射一次即可,接种后7~9天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持10年以上,鸡蛋过敏者应慎用。自1945年应用以来总剂量已达20亿人份,只发现18例脑炎与疫苗有短暂的联系,其中15例年龄均在4个月或4个月以下的儿童,提示这种减毒活疫苗有嗜神经性,特别是对未成熟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是明确的。有的国家规定6个月以下儿童不应接种。近期研究表明黄热病疫苗与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伤寒Vi多糖菌苗联合接种,均不会减低各自的免疫效果,副反应也未增加。
欢迎互动阅读!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