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资讯】极致能效、减污降碳——2023|第十四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论坛成功召开
华人世界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吕国栋)2023年7月8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23(第十四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论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会议形式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极致能效、减污降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莅临本届论坛,并作开幕致辞。
何文波书记指出,节能减排论坛是钢铁行业在绿色发展领域具有代表性、开放性且很有专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汇聚各方意见,从更开阔的视角观察和讨论绿色发展之路,而且可以从不同维度梳理节能减排之策,对于企业策略安排和政府政策优化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届论坛主题锁定“极致能效、减污降碳”,与钢协所确定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完全相符,也完全符合国家和各部委针对本领域工作所发布的各类政策和意见。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为本届论坛作主题报告《以高水平超低排放为抓手扶优汰劣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表示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落实减污降碳的重点行业,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本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论坛紧贴行业形势,围绕“极致能效、减污降碳”共同谋划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为钢铁行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效助力。可以归纳为“扶优汰劣”四个字,这个政策将会持续坚持下去。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低碳发展,是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有效举措,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补齐产业短板、锻造优势长板,在绿色转型中锻造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丁志军副司长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节能与绿色低碳转型,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降碳举措,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继续落实《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在钢铁行业节能和能效提升方面,着重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以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目录,推进技术节能;二是以加强能效对标达标为关键,持续开展能效“领跑者”企业和绿色工厂建设,推进管理节能;三是以用能清洁低碳转型为导向,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提升工业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结构节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处长熊哲在主题报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从构建完成“1+N”政策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六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双碳”协调职责,会同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的工作进展和实现的良好开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杜祥琬院士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科学的转型过程,要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推进;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它不是终点。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
来自中国宝武、鞍钢、首钢、河钢、沙钢、中信特钢、山钢、安钢、新兴铸管、建龙集团、新天钢、南钢、陕钢、柳钢、永钢、晋南钢铁、荣程钢铁、中天钢铁、方同舟控股、山西建邦、中新钢铁、四川冶控集团、亚新钢铁、新金钢铁、日钢集团、富伦钢铁、泰山钢铁、天柱集团、永锋集团、德胜集团、石横特钢、东方特钢、巨能特钢、东海特钢等百余家钢铁企业,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等钢铁上下游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共襄盛会,与会代表400余名。
与会领导和嘉宾凝聚智慧与共识,聚焦新形势下我国钢铁行业如何化危机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以能效提升、减污降碳为抓手,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研发应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等热点议题,共商战略措施和实施路径,共享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共促全行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本届论坛通过政策解读、形势分析、策略建议、经验分享等精彩内容和丰富形式,累计吸引超过1.43万余人次线上参会。
全部评论